《湖南教育》记者 谭尔豪 通讯员 匡芳 李元敏
“双创”教育覆盖率100%,连续10年被评为湖南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“一把手工程”优秀单位,先后获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、湖南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示范高校等称号……这是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(下称“长沙商贸旅游职院”)打造校园“双创”梦工坊的见证。
“学校通过探索并完善‘三阶三层’创新创业教育体系,将‘双创’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,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,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,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。”长沙商贸旅游职院副校长崔德明告诉记者,学校“双创”教育分知识启梦、项目筑梦、基地圆梦三个阶段实施,对应培养青苗层、骨干层、创客层三个层面的学生,适应了高职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成长规律。通过6年“双创”教育实践,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变化、面向生产、服务及管理一线的“双创”人才。
创新体制机制,让双创“赋能”
“在我心里,曾经认为创业是一件遥远的事。”2018年,一家名叫“翠翠姑娘”的鱼粉店在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白田食堂开业,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“打卡”,鱼粉店的老板正是学校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袁圆。
在校期间,袁圆曾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各项烹饪比赛,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,但那时创业的念头还不曾在他脑海中出现。直到在学校系统地接受了“双创”教育,袁圆开始接触项目评估、市场调研、撰写商业计划书等一系列创业流程,并在学校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组建起自己的创业团队。没过多久,袁园便靠这家湘西风味的鱼粉店在学校食堂正式赚到了“第一桶金”。
“袁圆的经历是学校将‘双创’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见证。”崔德明说,在过去,高校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念,认为专业教育是唯一一项“主业”,而“双创”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“副业”。为了改变这一现象,学校推出了一系列实招,让“双创”教育为人才培养“赋能”。
变革的开始,是解决以往“双创”教育多头管理、工作衔接难的问题。2007年,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、其余校领导为副组长,教务、科研、学工、校企合作、二级学院、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“双创”教育领导小组,建立起多部门协同双创的联动机制。
除此之外,学校还先后立项“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”“‘互联网 ’环境下湖南创业人才培养研究”等国家级、省级“双创”类重大课题,对“双创”人才的成长环境、成长规律,“双创”教育实施方案等进行了深入探索。
更大的“动作”出现在2016年。这一年,学校经过多次研讨和考察,针对现代商贸服务类专业既有创业成本相对低、创业项目相对多、创业成功概率大的优点,也有商业模式更新快、市场需求变化快、市场竞争激烈大的难点,决定在现代商贸服务类专业试点“三阶三层”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方案。
同年,学校率先成立全省第一个创业学院,全面接管创业孵化基地。创业学院下设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就业教育教研室、熊苹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公室。学校还针对“双创”教育建设了一支包括专职教师、校内兼职老师和校外兼职企业专家在内的“专家团”,目前专家总数达49人,为“双创”教育提供专业指导。
完善课程体系,让学生“敢创”
“‘双创’教育并不是要教学生怎么开公司、当老板,而是激活学生的‘双创’基因,强化学生职业核心关键能力的培养。”在崔德明看来,让学生“敢创”是“双创”教育的关键所在。
为此,长沙商贸旅游职院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,不仅建设了“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”“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分析”等3门公共基础课、“中小餐饮企业创业与经营”“会议策划与经营”等131门专创融合课和“社区特色花店创业与经营”“网络模拟创业”等24门双创公共选修课,还通过校企导师共同授课,激活学生“双创”基因。
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何迎正是其中的受益者。在“职业生涯规划”课和“创业基础”课上,老师们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创业案例,并搭建了“双创”模型,让何迎第一次对创业产生了兴趣。
何迎是一名轻食爱好者,然而,在品尝过学校附近所有的轻食店后,她发现这些轻食店都经营得不太完善。于是,“开一家轻食店”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。
如何把想法变成现实?何迎想起了“创业基础”课上老师分析案例时说过的话:“既要有对创业机会的敏锐度,也要用市场实地考察的数据说话。”于是,何迎用了五周时间做市场调研。有了数据支撑,何迎脑海里创业项目的框架更加清晰明了。
经过精挑细选,何迎招募了来自不同学院的10名成员组成创业团队。在创业过程中,4名湘菜学院的学生负责制作创新菜品,2名文创学院的学生在产品包装上提供各种新颖的点子,3名旅游学院的学生负责推广。这样的默契合作让每个人的专业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。很快,何迎经营的悦瘦轻食餐饮店成为校园周边生意最火爆的轻食店。
“创业的关键在于对创业项目的清晰认知,以及科学合理地投入行动。”回顾创业路,何迎认为那些在课程里学到的“创业经”是重要“秘诀”。
搭建孵化平台,让项目“结果”
当“双创”基因被激活,如何让更多的创业项目“结果”,这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另一个课题。
2013年,长沙商贸旅游职院开始在校内建设创业孵化基地。“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是为‘双创’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搭建平台,发挥校企合作优势,加快孵化实践成果。”学校创业学校院长韩燕平告诉记者,学校先后投入2000万元,建设了总面积达767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,即一条创业街(三级项目孵化区)、一栋创业楼(二项目孵化区)、一层自强楼(一级项目孵化区),每个二级学院建设了创新实训中心,形成了高标准的教育和分级孵化场所。
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周旺正是从创业孵化基地走出的“创业达人”。刚入大学,有过创业经历的周旺通过遴选考核,成为骨干班中的一员。能够入选骨干班的学生只有30%左右,他们比其他学生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和资质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模式,骨干班依托创业学院智慧课堂,采用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,周旺便是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培训。
在创业孵化基地,学校会为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场地支持。在周旺大三的时候,他酝酿的“超级玛丽”健身俱乐部项目便被搬到了创业孵化基地。“在基地专家的支持下,我仅用了一周的时间,就完成了从筹备到正式开张营业的所有工作。”通过系列宣传策划,他的俱乐部成功吸引了众多粉丝。2019年6月,他还带着这个项目成功晋级湖南省“互联网 ”创新创业大赛决赛,并获得二等奖。毕业之后,周旺又成立了湖南逸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,真正实现了创业梦。
在长沙商贸旅游职院,像周旺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。近年来,学校共有一万余名学生在“双创”教育中受益,近六千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“双创”型人才从这里走出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人才活力。
相关链接: